>> 首页 >> 师生天地 >> 教师之窗 >> 名师风采 >> 文章正文
青山永驻教师魂——深切怀念全国优秀教师孙义彬
发表时间:2008-3-25 19:43:48 来源:威远中学 编辑:威远中学
点击/评论:10943/0
 

青山永驻教师魂

——深切怀念全国优秀教师孙义彬

                      

深秋,寒雨霏霏。大桥下面的灵堂,哀乐声声,凄婉低沉。灵堂的中央,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躺在鲜花簇拥之中,神态平和而安详。人们缓缓地挪移着沉重的脚步,眼里噙满了泪花。望着眼前这个劳累了一生、奉献了一生而又似乎是安静地睡着了的慈祥的老人,许多人禁不住热泪长流。

     墓地,翠柏掩映,晓风流岚轻盈。一块很普通的墓碑前却时常摇曳着一些不知名的人送来一束束鲜花。他躺在这里,躺在这高高的山崖上,眼里仍深情地注视着这个他付出了太多关爱、经历了太多痛苦然而又给了他无比骄傲与幸福的人世间……

 

路漫漫,一张白纸苦求索

      他,孙义彬,原名范贵元。19466月出生于四川省荣县西街,后来过继给四川省威远煤矿工人孙鉴良。威煤所在地黄荆沟,大山起伏,绵延不断。孙义彬在这里度过了他清贫但却快乐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品学兼优的他从小就羡慕、憧憬教师这个伟大的职业。1965年威远中学高中毕业,第一志愿那栏,他毫不犹豫地填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尽管考试成绩优异,但却因为家庭问题政审不过关而未能如愿。他不仅被大学拒之门外,就连当一名代课教师也难过政审关。他徘徊在乡间的田埂上,常常望着天空掠过的飞雁发呆,家乡的贫穷落后让他倍感痛苦和压抑,是衣衫褴褛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点亮了他灰暗的心情。18岁的孙义彬决心在黄荆沟白手起家,创办民校。

      办学校,这对身无分文的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谈何容易!不解、讥讽和嘲笑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铺天盖地而来。孙义彬没有气馁,他把生活中遭受的这种歧视当作自己最好的老师,他要用自己的坚毅和拼搏,努力实现自己心中渴望的目标。没有教室,就向镇福利社借了50元钱,在半山腰买了间破旧的草棚;没有桌凳,就在附近搬石头用石灰砌成石桌石凳;没有学生,就翻山越岭在周围的山区请来了近60名因贫困辍学或成绩差落选的学生;没有教师,他就一人担任了所有课程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上晚自习,他把学生按家住区域分成十多个学习小组,每天下午一下课,便早早地吃了晚饭,盘山绕道为“不同点”的学习小组巡回辅导,深夜才摸黑回家。为了把草棚改成土墙教室,他就利用暑假带着学生步行百多里到荣县、威远、仁寿三县交界的复立乡为石油队筑路来积攒资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云雾缭绕的半山腰终于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靠自力更生,孙义彬和他的纯朴的学生将风雨飘摇的草房变成了结实的土墙,变成了坚硬的砖木结构,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四间教室、两间办公室。成功的阳光开始照耀在这个饱尝艰辛的小伙子身上。1977年,在孙义彬包班教出的、在这里读了两年初中、一年高中的学生李付明提前通过了高考,成了当地第一名大学生。仅1977年到1979年三年时间,孙义彬所教出的学生中就有60余名考入高等院校。

       因业绩突出,1978年,孙义彬调入威远师范学校教数学。1982年,应聘在威远电大教授高等数学课。1984年,调入威远电大教授高等数学课。1984年,调入威远中学教高中数学。苦难的人生,自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情悠悠,倾注桃李苦为乐

总结孙义彬三十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其核心与精华就是一个字:“爱”!

在人们心目中,优秀生往往集万般宠爱于一身。而普通生,尤其是后进生却因不能充分享受的阳光雨露而发育不良,精神贫血。深谙师爱真义的孙义彬用他的“反向偏爱”唤醒了一个个“后进生”沉睡、麻木的自尊心,使他们奋发有为。罗四胜是入学时以“坏”闻名的自费生。孙义彬通过仔细观察,决定采用以下“五步曲”教育挽救他:第一步是同他交朋友,千方百计接近他;第二步是用“放大镜”在他身上找闪光点;第三步是让他参加集体活动,用集体的友爱温暖他;第四步是在学习上帮助他,让他上课时不致于“坐飞机”;第五步是当他受到挫折而灰心丧气时,帮助他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三年如一日对他浓浓的关切与爱,彻底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后来他考上了空军飞行学院,如今银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孙义彬觉得,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终生之友,终生之师。因此,即便毕业多年的学生,仍然有深夜来电话诉说自己生活中的失意的,孙老师会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们宽容、豁达地对待;仍然有来信倾诉自己事业上所受挫折的,孙老师会热情洋溢地鼓励他们直面坎坷的人生。令每一位学生都感动的是无论毕业几年还是几十年,也无论当年的他(她)学业优异,还是成绩平平,乍一见面,孙老师都能立刻叫出他(她)的姓名。如果不是对每一位学生都倾注了深深的爱,这记忆又怎会如此深刻?

在学生眼里,孙老师是深沉似海的严父,又是耐心细致的慈母;是指点迷津的兄长,又是交心换心的朋友;还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对学生的“病情”了如指掌并能对症下药,及时救护。“每当我奋进时遇到挫折/或者,心头郁结了意外的痛楚/您总是选择发热量最高的语言/来温暖我寂凉的肺腑/并以执拗而强劲的力量催我迈步。——这是一种特殊的混凝剂/有了它/我知识的大厦才格外牢固”——学生陈红千里迢迢寄来的明信片道出了所有学生心声。

作为班主任,孙义彬还特别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外出参观访问、春游野餐、篝火晚会,学生喜闻乐见;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锻炼了能力;书法、美术、摄影、歌舞、乐器等比赛,学生自己主持,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辛勤换来果盈枝”, 孙义彬所带的各届班班风正、学风好,班班被评为校、县、市、省先进班、先进团支部,成为县、市的一面旗帜。

海无涯,一柄摇橹苦作舟

     加里宁曾说过:“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像海绵一样吸收东西。”优秀教师“优秀”的原因是能在教学中不断地自我更新。孙义彬正是在教中学,学中教,教学相长,不断进取,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文革期间,尽管知识无用老九臭,但还想读书的愿望仍时时激励着他如饥似渴地自学。1978年,孙义彬虽调到威远县师范学校,但责任感仍驱使他周末又赶回几十里外的牵系了他太多情结的黄荆沟,义务为高79级学生上物理、化学。多学科、高层次的教学任务更促使了他系统、全面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1979年底,他参加了南充师范学院的数学函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很多时候无法参加面授,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84年,他调入威远中学后,常常是一、二节课他在威师上小学、初中课程,三、四节在威中上高中数学,下午在电大上概统、微积分,晚上在威中上两个多钟头的辅导课。等到备完课,改完作业,已是夜深人静。而这时,正是他函授即将毕业的关键时刻。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的故事激励着他,硬是凭着一股“挤”和“钻”的钉子精神,他学完了全部课程。以每科平均九十多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本科函授学业。孙义彬认为,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与逼迫。

几十年来,孙义彬一直坚持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1、面向全体,分层递进。包括分层上课、练考、评估,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2、对原有教材增删补移,突出重点章节的统率作用,而把其他部分当作应用,使书变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3、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愉快教学的氛围中陶冶情操。教学改革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涨,不少学生变厌学到愿学到喜欢数学;所有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提高,历届高考数学班评成绩都名列市单科第一,在全省也名列前茅;优秀学生成绩突出,每届都有一半学生考上名牌、重点大学;杰出学生脱颖而出,高962班学生郑吉华被选送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并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高962班学生邱虹云,在高中阶段就全面发展,大胆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运用物理数学原理自己发明创造的“超长焦距镜头”在19964月获四川省青少年创造发明一等奖及科学论文竞赛一等奖。同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是学生浓浓的爱,支撑着他从容走过讲台生涯39个春夏冬秋;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他不懈学习,广泛汲取各门知识的营养;是不断求索、追求创新的教育理念,使他摸索出了“分层递进”的教学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他的课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们由衷地说:“听孙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专家们由衷地赞叹:“孙义彬先生记忆惊人,他的学术报告和课堂教学表演,充分展示了他对小学、中学、大学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的娴熟掌握及数理知识的深厚功底,对数学教学的潜心研究,对数学教育的执着追求”。

孙义彬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1997年,被评为四川省师德标兵;1998年,获内江市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他还先后被评为内江市优秀党员、威远县科技拔尖人才、知名教师。近十年来,他两次当选为市党代会代表,三次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五次被评为市(高考)优秀科任教师,一次被省评为指导学生创造发明优秀教师,十二次被省评为指导学生获全国数学竞赛一、二等奖及指导学生进入全国数学冬令营的优秀指导教师,连续三年获指导教育科研特等奖、一等奖。先后任中国数学学会会员、内江市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市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威远县数学学会理事长,四川省特级、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成员。

孙义彬的数学教学经验先后在全县、全市、全省、全国推广。在全国首届特级教师经验交流大会上作为四川代表,他在大会上发言交流(全国仅8名代表大会发言);在四川师院(原南充师院)五十周年校庆时,他被作为唯一的历届学生代表邀请,他为黔江、广元、绵阳、成都、资阳、内江、南充、遂宁、自贡、甘孜州等12个地、市、州的中学教师或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在威远城区及全县20个镇,他为全县中小学教师作过多次师德和教学经验的汇报演讲。

孙义彬的教育经验在全国、省市内引起了较大反响:《精神文明报》、《教育导报》、《华西都市报》、《内江日报》等多次对其师德、班主任、教学经验进行过报道;《班主任之友》杂志还以他的工作照为199811期的封面,并在该期对其教学经验专题报道;省市县电视、电台也对其先进事迹和教学经验进行过报道;他撰写的论文和教学经验有数十篇在教学杂志上发表或在全国、省、市获奖。

 

意绵绵,丰盈人生应无撼

八十年代初,往返于县城与黄荆沟,奔波于民中、威师、电大、威中几所学校,孙义彬不知疲倦,风雨兼程;学校缺老师,长年教三个班的数学兼班主任,孙义彬宵衣旰食,兢兢业业。作为教科室主任,担负着教育科研和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任,孙义彬刻苦钻研,无私奉献。长年超负荷的工作,使年过半百的他落下了严重的肝病。已记不清多少次他拒绝了医生要他住院治疗的要求,也数不清有多少次,他拔下输液管又硬撑着走上了讲台。

为了让优秀学生更好成材,学校从2001年起开始组建实验班。20029月,考虑到孙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声望,学校领导找到孙老师,希望他能担任高2005级实验班的班主任。已经57岁、担负着教科室繁重工作而又身患多种疾病的孙老师考虑再三,还是答应了。他不能辜负学生、家长的热切期望,他要为自己的教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新学期开始了,他满腔热情地投入了新的工作。不到一个星期,他就记住了全班80名同学的名字。他无微不至的关爱着他的学生,学生们也都尊敬他、爱戴他。然而,就在这时,孙老师的肝病复发了。他不想耽误上课的时间,就在校医务室输液。可是剧烈的疼痛仍常常使他大汗淋漓,他只得讲一会儿停一会儿又讲一会儿,却怎么也不肯把课停下来。高2005级实验班的学生们就是在这样庄严肃穆、这样眼泪汪汪、这样满腹感动与不忍中地听完了孙老师的最后几节课。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经过再次检查,郑重告之病情严重,必须到大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这样,在2002105日的早上,孙老师不得不暂时离开他心爱的学生,前往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了:肝癌晚期。为了生命的最后一搏,孙老师的儿女们决定为父亲实施换肝手术。住院后的第十四天,终于从云南找到了血型相配的肝。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术后的孙老师也状态良好。让他深感欣慰的是每天都能接到无数学生从全国各地打来的情真意切的慰问电话。然而,孙老师没能挺过手术后感染的这一关。1031日下午313分,病情急剧恶化的孙老师抢救无效,在华西停止了最后的呼吸。弥留之际,他嘴里仍念叨着:“学生……学生……”他是放心不下他的那些入学才一个月的学生啊。

他走了,带着他一生的追求与梦想,带着他无数的成功与自豪、带着他未竟事业的遗憾与不舍,匆匆地走了!他走的那么匆忙,让每一个为他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的人无不失声痛哭。39年了,39年的苦心作舟,39年的苦心求索,他是在用他毕生的心血浇灌祖国的这些幼苗啊。当看到满园的桃李缤纷,当听到学生“谢谢你,我一生最好的老师”这句由衷的话,他又怎能不由衷地微笑!是的,他丰盈的人生应无憾!而今,我们仿佛看到,这个勤奋顽强的老人,用他一生的坚毅与执着,用他全部的智慧与爱心,在巍巍青山里,在苍松翠柏间,在简约的石碑上,刻下了凝练而厚重的三个字“教师魂”!

“纵然时光飞逝/难以忘记的是老师的情谊/和那些共同努力奋斗的日子/永远深深感激老师/教给我们那些终身受用的东西/当我看到鲜花开放/我就想起我的老师/以及他们的辛勤”——学生们千里迢迢寄来的明信片,就这样化作了一首歌,一首永恒绵长的歌,日日缭绕在绿树葱茏的山间,终日吟唱在孙老师平凡而又伟大的墓前。



来源:威远中学  编辑:威远中学
 
 
 
 
 
 
 
 
 
 
 
 
 
 
 
 
COPYRIGHT 2008 威远中学校版权所有 威远中学校8211联合设计制作
地址:四川省威远县严陵镇人民路99号 备案序号:蜀ICP备05013053号 邮政编码:642450
Email:scwyzx926@163.com 联系电话:办公室0832-824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