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育教学 >> 文章正文
略论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05-3-21 17:42:00  
点击/评论:8418/0
 

略论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研组       陈召彬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席话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思维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善于创新思维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共同的成功秘诀。”作文是思维的反映,学生作文出现立意肤浅、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等现象正是由于思维简单化、平面化,  以及思维定势对纷繁复杂的事物习惯于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去衡量评判和思考的结果,即缺乏创新思维。一般地说,创新的培养离不开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很有必要开展一些针对性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续写。如《药》的结尾说夏瑜的坟上有花圈,  那么,这个花圈是谁送的呢?是他的战友?还是其他人?他是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送?又如《项链》的结尾,  当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后,她是怎样想的?表情怎样?佛来思节夫人又是如何处理项链的呢?这些都可以根据课文,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续写出故事的发展。(二)看图作文。这也是训练想象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搜集一些图片、漫画,针对画面蕴意进行评论,或就意境进行想象。(三)幻想。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正处在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们,他们富于幻想,常在幻想中构筑自己的理想世界,只要我们稍加指点,他们便会兴趣盎然地拿起笔来,写出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童话或科幻作品,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能移植》佳作联翩就是最好的明证。
 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是寻求异的一种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它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以寻求具有个性特征的答案,达到殊途同归的思维方式。求异,实质上就是要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突破业已固定的思维定势,做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正如切苹果,按从蒂部切到顶部的通常做法,我们是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其果核能呈五角星状的。这大概就是苏轼所说的“为文以反常合道为趣”吧。
比如写《陌生人》,定势思维习惯写真正的“陌生人”。从熟悉到陌生,对社会深刻的揭示。有的学生取材于熟悉的家庭生活,写父母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  由亲情到亲“钱”,故熟悉的面孔越来越“陌生”了;有的同学写三月里学雷锋,同学们旧貌变新颜,差生由不爱学习到主动的学习,由违反纪律到自觉维护纪律,眼前的他与昔日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这样就突破了定势思维,在选材和立意上就比别人高了一筹,  当然“为文”也就有“趣”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求异不是求“谬”、求“非”,而是一定要“合道”,只有把握了求异的尺度,才有可能写出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构思独特、观点新颖的文章。
  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一种让思维形成对正面、脱离常规的思维方式。它是从问题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创立新形象,获取新颖独到的结论。如在学完《毛遂自荐》后,有的同学在读后感中认为十九门客在发现毛遂的才华后,  能从“目笑”到心月艮,并鼓励毛遂施展才华(  “先生上”),说明他们知错就改,见贤思齐,是值得称赞的。分析结合历史,并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深刻。我抓住契机,连续做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何妨》、《有志者事竟成吗?》、  《酒香也怕巷子深》、  《良药何必苦口》等作文,学生感到很刺激,一篇比—…篇写得成功。他们从这些写作训练中渐渐学会了从一个事物对立而
又并存的另一面进行逆向辩证分析,从而找出矛盾的两方到亲“钱”,故熟悉的面孔越来越“陌生”了;有的同学写三月里学雷锋,同学们旧貌变新颜,差生由不爱学习到主动的学习,  由违反纪律到、自觉维护纪律,眼前的他与昔日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这样就突破了定势思维,在选材和立意上就比别人高了一筹,  当然“为文”也就有“趣”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求异不是求“谬”、求“非”,而是一定要“合道”,只有把握了求异的尺度,才有可能写出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构思独特、观点新颖的文章。
    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一种让思维形成对正面、脱离常规的思维方式。它是从问题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创立新形象,获取新颖独到的结论。如在学完《毛遂自荐》后,有的同学在读后感中认为十九门客在发现毛遂的才华后,  能从“目笑”到心服,并鼓励毛遂施展才华( “先生上”),说明他们知错就改,见贤思齐,是值得称赞的。分析结合历史,并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深刻。我抓住契机,连续做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何妨》、《有志者事竟成吗?》、  《酒香也怕巷子深》、  《良药何必苦口》等作文,学生感到很刺激,一篇比—篇写得成功。他们从这些写作训练中渐渐学会了从一个事物对立而又并存的另一面进行逆向辩证分析,从而找出矛盾的两方面相反相承的关系,这就冲破了传统的肯定或否定一切的做法,提高了思辩力,培养并活跃了广阔深刻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它是客观事物复杂性的反映,它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多方面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旨在获取各种不同的正确答案。学生可在问题所蕴藏的各种答案中表现出思维的发散成分。就老师命题来讲,应尽可能讲究出题的艺术性,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我曾出过一道题为《智愚辨》,学生写作立意时,角度各异很有新意,如“智者慧,  愚者鲁”  (正面),  “智愚看法因人而异”  (侧面),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反面),  “智与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引申),等等。像这类题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是很有好处的。达·芬奇的老师说,即使—个鸡蛋,换了一个角度看,形态也就不一样。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我们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换个方向去思考,或许就能豁然开朗。
总之,要改变学生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的现状,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结合学科特点     培养创新素质

数学教研组       祝朝富

摘  要: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数学教学应该结合数学特点,通过改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大胆质疑,教学生学会研究和探索来培养学生想创新的意识,敢创新的精神,会创新的能力。
主题词:数学特点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教事业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旧的教育观认为,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好奇爱问的学生是不守规矩。然而,事实证明,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学生是很少有所创造的;只有那些有强烈地好奇心和问题意识的学生,才可能做出创新发明。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试一试时,他才会去发现;而问题是创新的动力,只有当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他才有兴趣去研究。数学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有许多充满魅力的东西,如悖论、幻方、对称等所产生的奇特现象和出人意料的结果,都是培养学生好奇心和问题意识的好素材。例如,教学生解二元二次方程组:
 

可解得
     

这里,方法正确,结果也对,如果仅就教解方程组而言,例题就算讲完了。但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突然指出:只要把方程组的第一组解中的两个未知数互换,就可得到方程组的另一组解。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个结论是错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给以否定,就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时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机会。教师不要急着往下讲,而应该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方程组的解都有这种特点?""哪些方程组才有这种特点?"学生会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最终会发现"当方程组中的未知数可以互换时,它的解中的未知数也可以互换"这个结论,并根据这个特点,找到解这类方程组的简便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举动并不都是合理的,其中有幼稚可笑,也有荒诞不经,对此,教师不必大动肝火,一个不当的批评就可能掐断创新的萌芽。该怎样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先来看一个可贵的教育案例:一位美国小学生写文章说,他发现了个蛋,由于认不出是鸡蛋还是鸭蛋,就拿回去放在温室里孵化,结果孵出来的既不是鸡也不是鸭,而是克林顿总统。真不知道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但在美国,此文却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教育专家们也充分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由此我们感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要有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好奇多问,给学生一个自由创造的环境,其次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给以鼓励和保护。
 二、鼓励开拓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需要开拓精神。要提出新的观点,创造新的方法,都必须离开常规大道,从别人想不到,不敢走的地方开出路来,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规律的发现,数学方法的形成,数学概念的产生,都是勇敢开拓的结果。数学教学应该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去探索规律、用反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敢于创造和敢于开拓的精神。如学生计算7+7+7+7+7+6时,就有三种解法:解法一是按照常规,逐个依次相加;解法二是利用乘法定义,把原式变为7×5+6;解法三则抓住算式中除一个6外尽是7的特点,将原式变成6×7-1.虽然三种解法都正确,但解法三敢于开拓,创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7,所以最有创造性。但实验表明,多数学生都没用解法三,究其原因,一是想不到,二是因为前两种解法是熟悉的,用惯了,不易错,而改用解法三,就没有把握,有风险,所以,有的学生既使想到了也不敢用。由此,我们认识到,用不用解法三,已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解题技巧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敢不敢开拓,敢不敢创新的大问题。教师应该对用解法三计算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特的解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创新还需要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创新就是要打破旧的框框,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所以,创新就必须坚持事实求是,坚持真理,就必须不唯师、不唯书、不唯权威,就必须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数学史上,对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质疑,导致了无理数的诞生、对欧几里德第五公设的质疑,创造了非欧几何,这些都是不迷信权威的结果。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话并不总是对的,书上的解法并不一定是最好,权威的论断不一定完全正确。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充当正确的角色,有时可以有意露出个破绽让学生攻击,有时面对学生的问题可以做出无能为力的样子,有时甚至可以有意"误导"一下学生,再让学生去质疑,去检错,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数学教学应该通过用不同方法来引出概念、一题多解、数学诡辩、故谬法等来激发学生质疑。例如,为了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在求方程  的两个实根的平方和时,先用韦达定理得 并故意显示这种解法如何巧妙如何简便,然后让学生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观察等式的两边后会发现矛盾,"两个实根的平方和怎么会是负数呢?"于是对老师的巧妙解法产生怀疑,并最终发现老师的解法是错的。至此,可以告诉学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一个结论是否正确,不能看它是由谁说的,而要看它是否符合事实,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数学教学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来巧设疑,善导疑,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说"不"的勇气,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质疑、敢批判的创新精神。
三、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应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做课题实验研究,"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注重推理,但数学决不排除实验,抽象的数字间有什么规律,复杂的图形中隐藏着什么结论,我们往往难以一眼望穿,而只能用实验去探索。所以,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做一些实验研究。例如,在教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既然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可以确定它的根,那么反过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否可以确定它的系数呢?并以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自己去研究。学生会先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观察它们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然后在观察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猜想: 再验证和证明。这样学生就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根与系数的关系。"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虽然,这种"发现"对数学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但对学生来说却意义重大,因为通过实验研究,他们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了自己去探索和创造。数学教学还应该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是创新的必要途径,《数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中要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具有实际背景,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关系。"按照这个要求,数学教学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教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讲完二次函数后,可带学生到工厂去看工人师傅怎样制作窗框,然后提出问题:用一根6米长的材料做一个如图的矩形窗户,应该怎样下料才能使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教室里有窗户,家里也有窗户,这是一个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也是一个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工人在实际制作时,大多凭经验一次次地试探来接近答案。"  我们能否应用数学知识准确地计算出这个答案呢?"当激发出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问题,把这个实际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设窗户的宽为x米,则窗户的长就是            米,设窗户的面积为y则
                     y=             x=- (x-1)   +
 
于是这个实际 问题就转化成了求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显然,当x=1时,y有最大值,所以,下料时只要使窗户的宽为1米,就可使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问题就这样彻底解决了,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数学的意义。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贷款购房的利息是多少、买彩 票中奖的机会有多大、以及有关市场预测,环境控制,优化生产等问题。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从中体验到了学有所用和用有所得的乐趣,增强了用数学的意识,还学会了认识社会和认识生活。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想创新的意识,敢创新的精神,会创新的能力,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更新教育观观念,改教学方法,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造就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质疑----讨论----释疑
                                    -------- 浅谈阅读教学的创新角度 和梯次推进
                                                     
语文教研组            陈运林
  
 新世纪人才的成长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与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将阅读教学实践中“质疑-----讨论------释疑”式教学的一些浅显经验,求教于各位专家。
 讨论式教学把问题质疑作为教学的起点,把问题释疑作为教学的归宿。人有问题才会引起思考,才会进一步探索新问题,问题足人思维的动力和起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谁生疑呢?过去的阅读教学当然是由教师来生疑,让学生去思考。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便煞费苦心地备问题,教学过程中又苦口婆心地问问题,使教师的单向提问成了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学生成了这种教学活动的陪客。如果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让学生学会阅读,成为符合对世纪要求的“创新型”的人才,就应该把生疑权交给学生,把讨论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质疑、讨论,从而释疑。教师只是在何处质疑及如何质疑上加以引导,把引起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用讨论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学海里遨游,一边在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过程中传授知识,一边不断地发现更多的新问题,让学生在思维上积极,在情绪上放松,没有压抑感,能愉悦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面前始终展示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
质疑------讨论------释疑: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
    一些字、词组成一个能表达意思的句子,再由一些句群组合成段落,最后由众多段落构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是一个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读者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一句到一句,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连贯的整体意象。如果对部分词语,句子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一一讨论——一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
 质疑-----讨论-------释疑:文章多次反复处
 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多次反复处也是能开掘作者要着重表达的深意之处,需要缘疑而思。如夏衍《包身工》中的一段: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包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这段文字个别词语多次反复。首先是“工作”一词,开头是连续出现,接着又间隔出现,最后还用同义词“做工”与之呼应;此外,前后还用两个“还是’加以强调。这种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的多次套用,极其鲜明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增强了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和批判力量。这样的质疑-------讨论------释疑,有助于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质疑------讨论------释疑:文章前后“矛盾”处
 逻辑学要求人的思维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不能前后矛盾。但文学创作有时为一定的需要会“违反”这种规律。看鲁迅《祝福》中一段样林嫂与“我”的对话(文有删节):    “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也许有罢。”“那么也就有地狱了?”“论理,就该也有。”“那么,死掉的一家入,都能见面的?”“实在,我说不清。”
 这段对话展示了两个人物的矛盾心理。祥林嫂的心理矛盾是既“希望其(指灵魂)有,又希望其无。”“我”的心理矛盾是:既不愿使她想与儿子“团聚”的希望失落,也不愿让她再背上死后被“阎王锯开”的恐惧。因此,一个—问再问,越问越实;一个愈答愈虚,终于陷入了“说不清”的两难之中。通过质疑------讨论------释疑,不仅能加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而且还能品味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把握人物心理进行对话描写的高超技巧,而这正是阅读应达到的目标之一。
这种“矛盾”有时也产生在作者客观叙述过程中,如《孔乙己》,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的含义是矛盾的,两者并用产生弦外之音。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讨论------释疑,破译弦外之音。
 质疑------讨论------释疑:言尽而意未尽处
 文学创作讲究“空白”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这些“空白”的地方,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进行质疑------讨论------释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莫泊桑《项链》的情节设置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处嘎然收笔,堪称余意未尽,余味无穷。对结尾的质疑------讨论------释疑,对情节的重新续写,显然能起到上述功效。
质疑------讨论------释疑:不同的角度
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时,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比如,关于《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作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是否能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格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就是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讨论-----释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质疑-------讨论------释疑:文章的主旨性
这种质疑------讨论------释疑,抓住了阅读的关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阅读目标和要求)和集中性(相对集中于阅读的重点、难点),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如重要内容)作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如次要细节)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住内容进行质疑------讨论------释疑,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中探索出的不成熟的几点做法,需说明的是,关于某一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哪一途径不是绝对的,只是说某一途径主要能培养哪一方面的能力。当然,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不同的教师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者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在具体教学中摸索出更多的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途径。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地理教研组      吕开友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的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展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趣、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二)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用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如果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试析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研组       李永高

一、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要尊重教师积极性、指导性和学生主动性、参与性。由于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重视他们的创造性的进取精神,教师更应该重视自己对学生指导性行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一言九鼎的心理位置将难以续存,教师的权威地位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盲目服从、听从的基础上,而应该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并借助学生的参与以实现双边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这样,师生活动将以往教师唱主调的灌、压、填方式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自觉学习的方式上来。学生的这种行为,要求他们要有求知欲,要有探索精神、奉现精神,更要求有进取精神。
2.时代特点的要求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理念在发生变化,单一的知识要求已不再重要,教育结果的核心在于学生能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能做事,即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能生活,即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能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自己身上的财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也要求学生要有进取精神。
3.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地提高,人类文明化进程正朝着深层次地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们对人的客观评价正在悄然无声地进行改变。更重视人的自身价值,更重视个体的人文素养,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人的创造性、开拓型.因此,我们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这些个性品质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诸多方面,进取精神的培养是首当屈指的。
进取精神的日常体现要求他们要有创新的人格特征。他们往往显示出思维的独创性、敏锐性、判断性、质疑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不保守,能接纳新观点;在平时的课堂活动或其它活动中,设置一些富有悬念的问题,让他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以一些优秀的事迹去感染他们,特别在学生学习效果不太好或遭遇挫折的时候,尽可能进行思想引导,使他们有自信心,上进心;当他们有一定成绩的时候,要防止骄傲自满,教会他们对一些实际而具体的事物树的细节分析,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上升到理论,相信自己取得的成功,更要相信自己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判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这对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他们的进取心是很有帮助的。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解决问题的阶段性
1.兴趣是第一位老师,成就感是进取的基石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培养兴趣和调动学生内部因素是关键。成功的教学不需要强制,更不需要学生的被动,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我的学生中,对物理有兴趣的学生也较多,有的是因为从小在一些科普资料上看到物理解决了很多问题、了解了物理与生活现象的密切关系、略知物理学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喜欢,这属于人的最原始的直接兴趣,即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所引起的兴趣;而有的是因为觉得教师讲得好,不难懂,学了很有用,比如参加考试有好的成绩,这属于间接兴趣,即对这种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兴趣,如同学奖赏的目光、老师表扬的口吻、家长欣慰的态度等。
高中学生用一种不太成熟的思维来看人、看已、对事,面对现在灌、填的方式也会在心里提出质疑,较多的学习行为是被教师、家长、环境的约束而体现出的一种被动,所以直接兴趣就会渐渐减少,如果加之学习目的不太明确,面临辛苦的学习过程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这要求我们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而这种兴趣的建立需要他们有成就感。有一次,我班上的一名中等学生要求给他调座位,经过很久的思想交流才知道其原因是:他想调到一位比他成绩稍差的同学旁边,也好让他有机会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在自己的心理上有一点成就感。我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把握契机鼓励他,引导和帮助他,哪怕是一点点,让他有成就感,让他感到自己在进步,对他取得的成绩进行表扬。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他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对学生而言,这种进步的、对比明显的、富有刺激性教师行为往往能引起他们兴趣,而这种兴趣更为的稳定。实际上我们所开展的一些活动的目的也在于此。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积极参与到对知识的渴求之中,最终达到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增长能力的目的。
2.以良好的师生感情为础。
课堂氛围、师生的情感交流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的影响。人更愿意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激励出兴奋状态。这种兴奋,将使人的学习热情高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则教师权威地位将要调整为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平等地位。这样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就会避免因严肃、呆板、紧张、恐惧的氛围导致的疲惫、惰性、精力分散等现象。将改变应付式的、被动的、效率低下的为自主参与学习的课堂模式,最终导致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和学生的相处,往往都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尽量少用"对"或"错"这种简单的评判方式,要多分析和了解学生思维特点,多用"你想说什么?"、"你是指?"、"在你这个前提下可以推出些什么结论?"等,这除了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外,还会对培养他们的思维结构有利。
3.常规教学活动渗透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的思想。
备课环节教师设计的教学模式要渗透这一思想,由于学生的基础、现状不一样,要制定分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在设计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看问题,事先估计出学生理解上存在的思维凝团,某些很简单的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是另一种效果,或是另一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吃透教材,分析好学生,设计出有利于完成本节内容的切入点,特别设计好有利用学生开发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好能引起学生悬念的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并应该由浅入深,要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能懂一些问题,就是一点,这堂课也算成功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点收获,他的思路才会跟上老师,才会让你的导入模式发挥作用,才会自行去思考问题。所设计的内容,信息,要符合学生的感知特点,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前辈们和创新意识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内因作用。课前多查阅相关资料和科学前景,特别是与本节内容联系较紧密的科普常识。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高层次要求。
课堂上,在和谐、民主氛围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心情、思维和一切有利因素都处于极度的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由于目前我们的教学任务还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仍不能超越教师设计的运行模式,但又不能束缚他们的积极的思维,他们肯定存在思维活动超越教师期望的轨道,此时教师与其强行拉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不如沿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推理和总结,发动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论,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去粗取精,肯定过程的优点,否定结论的缪误,实际上这是学生有进取精神的一种积极参与的体现。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问题的设计除了知识点外还应注重通过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结构,要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发散性思维、探索性思维、质疑性思维。通过向学生提供的大量信息,让他们摸索信息间的联系,拓宽思维的广度;从信息的联系寻找规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对问题进行诱发深入,使他们思维有一定的的深度;从学生个体思索过程中阶段性成果的多样性过渡到理解知识结论的唯一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质疑性;从设计有错误观点的陷阱中弃掉凝团到坚持正确的观点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对比性。用激励机制,训练学生快速反应和正确的解题和答卷速度,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必要的练习题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检测知识过手的一种方式。让学生钻进"题海战术"的迷宫,只是在让他们从事体力劳动,这样学生不会去探索知识间的联系和对知识进行迁移化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提高,实际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也体会不出探索和掌握知识的快乐。这是不可能培养出兴趣的,也不会去进取,一个只在完成任务的人会有高层次的索取和向更高一层进取吗?我认为作业要精,而且每个题的问法上以及题与题之间都应该体现现适量的梯度,不仅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完成前步要求的基础感到满足和成就,从心理上激发他们有更高层次的欲望,向更高的要求进行进取。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教会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体现着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才是体现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关键。"教"主导着"学","学"这一主体层次的实现才是"教"的终端结果。学生分层次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是在调控教学的盲目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更愿意干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行确定学习目标,可使他们觉得是在干自己的事情,必须要由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可激发他们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及达到学习目标的渴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之更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4.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实验对知识有探索性和验证性的作用。对于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重要方面,调动学生能分析实验,能根据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对具体操作的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实验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多数学生能对实验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部份学生还能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分析。有了兴趣,这是第一步,一个实验现象,一个有规律的数据,能说明些什么问题?这些要求教师要好好地引导,有的同学能通过实验得到一些起肤浅的结论,甚至有可能忽略实验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方面,要在这些地方多下功夫,肯定他们的成绩,启发他们思考存在的问题,有了成功的一个方面,是接着进行继续探索的必要条件。
注意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法的创新,对一些间接测量的实验,为什么要这种方法?为什么要测量这些物理量?这个实验受什么因素制约?可否换用其它方法?怎么控制实验条件?布置学生分组设计、组内讨论或组间辨析等,要学生敢于对现成的知识说不,对于那些肯动脑筋的学生,他们是会思考的,如果在一次实验中体会到了探索的意义,这对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和思想的进取是很有帮助的。
 5.创建良好的班级进取氛围。
 班集体作为个体生存的环境,他们的思想、言行、人格品质要受环境的影响,对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个体的创新和进取可以推动班集体建设,一个充满竞争的团体对个的行为有强劲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物理教师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灵活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小发明、小创作、小论文、参加知识竞赛、实验方法改进的探索和评比。多深入学生,多进行思想交流,师生一起谈体会,谈收获,互相鼓励与合作,互相交流与竞争。有了况争意识,有了进取的精神,有求上进的思想意识,他们会在班上充当永不满足的角色,集体容易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体现整体提高。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化学教研组        胡雪丽


著名的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创造性的思维。"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为此今天的学校教育,不能仅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机械地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简要重复和再现前人的知识过程,而应当是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和发展。我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点初步尝试。
一、正确引导,培养创造思维的意识。
创新的探究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的能力,但创造思维的火花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光芒四射,也可能逐渐熄灭。我们的学生会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和方法,但也会慢慢地丢失一些他们独特的东西。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既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大力提倡创新精神。
1.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认同学生群  体中的求同行为,更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行为,甚至应该宽容学生中的"反常行为"。不要随便对显赫上下"对"或"错"的结论。"无论"对"与"错"都应该鼓励学生把话讲完,仁厚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共识,真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时不能信差共识,允许保留意见,通过实验论证、推理演绎、实地参观等方式形成共识。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2.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发展史,尤其是化学的发明创造。当学习燃烧的概念时,我们结合人们对燃料实质探讨和历史,从舍勒和普利特里的"燃素",拉瓦锡的"物质与氧气燃烧",到现在的广义燃烧定义的发展而得到补充或修正,就是今天公认的概念,也可能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甚至会使有的学生立志终生为之探索。
二、灵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是思维品质的组成因素,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路开阔,思维活跃。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之目的。
1.引导设疑,培养思维的自主性。
创新来源于问题,只有提出创造性的问题,才能产生创造性的行为和探索。有目的设疑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探索,如:讲原电池时,提出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能否通过某种方式使转移的电子产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创新来源于疑问,如果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完善的,合理的,就不能产生改造世界和创新事物的想法,也就谈不上任何创造。古人曰:"读书无疑,需要有疑。"引导学生质疑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如:钠与水反应检验产生的气体,还有不书上更简便的其他检验方式吗?经学生的讨论,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进行检验,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还有氢气和氧气混合光照爆炸实验,一定要用镁条才能产生强光吗?学生们提出用闪光灯代表镁条的设想等。引导并使学生学会质疑,将会使学生把创新探索变成一种自主行为。
2.利用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许多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量学生创造力标志之一。它是创造思维过程的主要思维方式。采用发散思维训练,由一点扩展到众多的线和面,形成立体思维网络,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展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之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法,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其目的就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的实践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法,培养创造思维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从初三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要指导他们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改进学习方法,着眼点放在使学生能创造性进行学习上。如使学会观察实验的同时,教会他们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及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并尽可能的把客观现象、事实与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组成变化联系起来,改变那种只记现象、事实和结论,而不学习和掌握得出结论的方法。还可通过各种具体物质性质,归纳的粗豪各类物质的通性,根据物质的通性推断某些具体物质的性质;这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创新。
四、多种形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多样化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受不断引入强刺激,使学生的创造欲望不断得到满足,是创新教育常用的手段,也就是说,要注意广义的课堂教学。例如:开展小论文宣讲,并评选等级奖,促使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做实验,进行社会调查,学会怎样撰写论文,怎样分析实验数据,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怎样与人合作等,并从中孕育了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参观有关科研所、工厂、访问专家学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产生创新意识。
定期举行全校性或年级性的学科讲座,科学晚会,由学生自己组织,自行设计,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讲演学科知识,组织大型活动,融洽师生关系,使冷冰冰的知识传授变成一场场热情洋溢、情文并茂的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让学生知识、能力双丰收。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中心环节,应该利用现有课堂,在教学中把扎扎实实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和启迪创造思维结合起来,把常规训练和创造性智能训练结合起来。围绕教学内容的巩固、扩展、激发创造思维,开拓创造视野,开展创造性教育,以适应"三个面向"的教育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奇心可以害死一只猫,但可能造就一个科学家。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研组   杨光才

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一、勇于质疑,在质疑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最重的是提出问题,否
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才是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环境。如《曹刿论战》一文,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平民百姓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的"指挥若定"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而对统织者鲁庄公是暗含讥讽贬斥。有学生提出鲁庄公作为一国最高统织者却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勇于出让指挥权,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原因,鲁庄公不愧是古代帝王中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这样的独到见解,才是给予肯定,并因势利导,开展讨论,才是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又允许学生保留了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创造又提高了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敏捷性、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展天想象,在想象中创新
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
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人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再制做出与表象有异的全新形象过程。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练习写作中表象的基础上,适当引发学生的观察能力、识记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新世纪所需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必备的最初思维基础。
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在引导学生如何发挥想象过程中,采用"情景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细细品读课文,让文中所绘之景唤起脑中形象,融入文汇报中
所绘所抒的情景之中,然后将脑海里的画面叙述出来,并展开创造良性循环想象。有位学生把天上的"明星"和人间的"明灯"、天上的牛郎织女和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不同遭遇联系起来展开想象,这样做,既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想象力。
三、学会鉴别,在比较鉴别中创新
教学生会比较鉴别,善于从矛盾中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教初中第五册《诗词二首》,对于同是定雪景的两首诗词《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指导学生从意境、作者情感、表达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鉴别,鉴赏这两道诗词的不同风格,使学生理解了不同的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气质的诗人不同的思想境界,体会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宽广的胸怀、雄伟旷大的气魄,也使学生领略了同一题材不同的写作风格,丰富了诗词知识,开拓了艺术视野。
四、启迪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创新
心理学者告诉我们,青年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历练,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发展,其对事物的表象质疑、分析、比较,有助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进步延伸,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是在语文教学中巧于启发,善于引导,从事物本质中求异,异中求殊,就能获得真知灼见,探得独特感知。一学生在华君武《转败为胜》漫画的遍下,提出了对"龟兔赛跑"的不同看法:平地赛跑,本来就是兔子的长项,兔子比乌龟不知要快多少倍,乌龟的取胜只不过是偶然现象,因为乌龟没有必要和兔子赛跑,还是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为好。这个学生根据他的观察漫画获得的体验来理解这个故事,不只是对传统理解的批判,更为可贵的是体现出现代教育的新理念,这样就能使学生看到长处,发展个性,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是创新的关键,是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基础,只有创新,老师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发挥学生主体       激活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创新教学体会

语文教研组     董岚

上高中第四册孙犁先生的《荷花淀》一文时,我想到了孙犁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山地回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上选有),《荷花淀》中的农村妇女水生嫂既温柔,又多情。"夫妻话别"一段,水生嫂的语言很好地表现出她性格中的温和柔顺,对丈夫依恋又深明大义的个性。《山地回忆》中的女孩子,却是个泼辣、能干、热情、善良的形象。两个人物都是那样的鲜活,而性格又截然不同。我决定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上课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了《荷花淀》和《山地回忆》两篇文章,我提问:"《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和《山地回忆》中的小女孩两个人物在性格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一个学生回答:"她们都是心地善良、能干、热情的劳动妇女。不同之处在于水生嫂温柔,小女孩泼辣。"我再问:"从哪里看出来?""从人物的描写中看出的。"紧接着学生又分别补充道:"主要是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看出。"我马上把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并对这些描写进行分析讨论,看这些描写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学生们根据我的问题热烈地讨论着,5分钟后,我分别请两组同学进行了回答。学生们发言积极,最后总结出:对两个人物的描写,都是借助人物的语言来进行,且人物语言都是生活化的,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人物显得非常鲜活。我进一步问:"怎样的语言才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呢?"我点了一个学生回答,这个学生迟疑了一下说道:"就是水生嫂说的话不能让小女孩说,小女孩说的话不能让水生嫂说。因为人物的性格不同,说出来的话是不同的。"我点了点头,又进一步提问:"如果水生嫂是一个象小女孩一样性格的女人,'夫妻话别'这一段对话还会是这样的吗?"学生们都摇头。"那会是怎样的呢?"听了我的话,学生们的眼睛发着光,并在下面窃窃私语。我见时机成熟,马上说道:"这样吧,我们一起来仿照'夫妻话别'这一段对话,将水生嫂换成小女孩这一种性格的人物,来改写这一段对话。"听了我的话,学生们有的讨论起来,有的独自思考,还有的在纸上写着。几分钟后,有一位同学发言了,他说:"水生回来后,这女人马上抬头说'你怎么才回来呀?'"刚一说完,马上有同学说:"不好,这样写好象在埋怨,没有写出夫妻感情,人物性格也没有表现出来。"我问:"那你认为这里该怎样改?"他象在表演一样:"哟,还知道有这个家呀。"同学们都笑了,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有的摇头,有的点头。我让学生评点,一个学生说:"人物的泼辣性格表现出来了,但夫妻感情好象不是……"他的话没有说完,一个同学马上说:"我看可以,我妈就经常这样说我爸,我看他们俩的感情挺好的。"同学们都笑了。大家都同意这里就这么改。
一位同学发言说:"这女人看到丈夫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一定不会绕着弯子来问,而是应该直接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还没有等水生回答,这女人就着急地说道'你快说话呀!'"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着说:"真是急性子。接下来,听到水生说要到部队上去,她又该怎样呢?"一个同学马上站了起来说:"我认为这里应该加一个动作,女人'蹭'地站起来,盯着水生,'这样的事,你也不同我商量一下。'"我说:"这样改,人物的性格出来了,但原文中用'你总是积极的'一句,用不满的语气表达一种依恋的感情,是支持丈夫的。这里仍然应该保留她对丈夫的支持的意思。"思考了一会儿,一个同学发言说:"在他改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句,'你以为我会拖你的后腿呀!'"同学们都在下面点头表示同意。我说:"这样改好在哪里呢?"一位学生回答说:"这样改动,表面是对丈夫的埋怨,实则是对丈夫的支持,并且能表现出人物直率的、不甘落后的性格。"我点了点头。一个同学接着说:"接下来,当水生把自己是干部的道理讲了以后,这女人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的事我一个人怎么照看得过来。'这样改,也能表现女人对丈夫的依恋。"同学们七嘴八舌表示同意。
我说:"我们现在来改一改水生嘱咐女人时女人的回答吧。"一个女同学说:"我认为,这时候的女人在听丈夫的嘱咐时,也应该有温柔的一面,因为再坚强的女人面对丈夫的离去,也要感到伤心。因此,这儿就用书上的原句就可以。"另一位同学说:"我也是这样想的,她应该感到伤心,但不同的人,他的伤心方式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女人,她的表现也应该与温柔的女人不一样,当水生嘱咐她时,她应该先也是点头说一声'嗯',当水生叮嘱她'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时,她应该这样说,'知道了,以为只有你才是积极的。'说完,眼睛红了,转过脸去,又说,'你睡吧,我去帮你收拾东西。'"我评点说:"这里除了语言描写,还加了一个细节描写,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恋和支持,人物语言也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改写到这里,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纷纷发表看法,有的对前面同学修改的内容进行评点,有的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我进一步引导:"你们在这里改的很好,这说明你们是有能力写出好文章的,那为什么你们文章中的人物会不生动呢?"同学们低下了头。我让他们思考了几分钟,抽了一位同学,她说:"我也想写出好的文章,听老师分析了教材上的文章,也知道文中的人物性格是非常鲜明地,但就是不会运用,每次在写文章时,根本就没有想过人物会是什么性格,他应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来说才符合他的身份和个性。"另外一个同学也说:'我也是这样。有时候想了一下,又不知道该怎样来选择恰当地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一节课你告诉了我们人物的性格,我们就能围绕着她的性格来考虑她该说些什么话。我想,今后在写文章时,我会先考虑我笔下人物的性格,然后确定他该做一些什么,说些什么,以及该怎样说。我还懂得了就是生活中的一些语言也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下课了,同学们还意兴未尽,纷纷围着我,谈他们的体会。
我觉得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主要在于激活了课堂气氛。归结起来主要有这几点:
1.把课本看成了活的对象。过去我们总是把语文课本当做标准,上课总是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主,把让学生弄懂课文内容为主要的目标。依据教参上的内容,把好好地文章支离破碎,造成了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这一堂课,没有把课本当成神圣不可改动的东西,而是真正地把它作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工具,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动,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作文写作的一些方法。
2.把学生看成了活的教学对象。这一堂课没有把学生当成接收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地进行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性相当高。
           美的极致----残缺篇
                                    ---《米罗斯的维纳斯》教学构想
                                                                       
          语文教研组    陈勇

维纳斯雕像因断臂而形成艺术上的一种质的飞跃,达到美的极致。也就是说,残缺也是一种美,而且还是一种让人难以企及的美。也许正因为这样,对课文《米罗斯的维纳斯》的教学设计总给人无从着手的感觉。"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她"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等等, 对这些语句的理解会让大多数学生头疼, 甚而至于一筹莫展。现将我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构想作如下介绍:
避重就轻,找好突破口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但如果只是围绕着如何向学生灌输美学理论、美学思想入手, 是难以操作的。由于学生受到认知能力限制, 这样做只会让教学事倍功半, 收不到好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我避开了这一块难啃的骨头, 抓住"残缺的美"不放, 让学生去感知、体会什么是残缺的美,生活中有没有残缺的美。我认为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这使我对这篇课文的处理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明晰的思路。
选好论题,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也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之前, 我精心挑选了这样几个话题: 青城山的缆车、都江堰的索桥; 长城的残破、圆明园的修复; 白塔山的流光溢彩、新威中的连廊楼群。叫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一个或综合几个话题, 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能够积极地投入, 草就有一定见解的短文, 并对"残缺的美"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便为课文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扮好角色,力求推波助澜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学生学什么,而在于教学生怎么学。因此,老师扮好自己的角色尤显重要。根据这篇文章的特殊性,又针对以上的构思,我明确了自己主持人的角色,细心设计了话题的导入语,环节的衔接语,过程的调节、调剂语和辩论的结束语。其间,把时下人们对历史陈迹的态度(如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应不应修复,长城的残破处该不该重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如青城山的索道横在眼前、缆车凌空飞度是否和谐,都江堰的索桥能否拆去另建一座大桥……)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在心目中产生出一种历史的凝重之感,反思、警醒;形成对自然环境的再认识以及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残缺的美"的理解。中国画主张"意胜",如齐白石的《虾》,画面无水,但虾那灵动的触须以及几条飘摇的水草,就足以让人感到水的清澈、水的流动;文学作品讲究含蓄的美,给读者留下阅读和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如莫泊桑小说《项链》那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又让人浮想联翩……其实"残缺",也就是要给人留下适当的空间,留下一定的余地。"残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和谐的美,或者说是美的极致。乘热打铁,以期好的收效。在这些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细心研读课文,去发现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随后布置作文,让学生把对"残缺的美"已形成的认识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或者阐发自己更新的见解。通过以上构想的实施,课堂气氛十分和谐,学生非常投入,教学目的也得以实现。
整个教学的构想,给学生留下的空间非常广阔,能够让学生任意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太多的空白也算是一种残缺,一种美吧。
其实,书画讲究空白,文学也讲究空白,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也应该讲究空白。教无定法,老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设计上给自己一定的自由;学无定法,在教学各环节中,更应该给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自由。以上浅见,谨请指正。



目      录


略论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陈召彬(1)
结合学科特点     培养创新素质---------祝朝富(3)
探究化学新教材中实验能力的培养--肖龙建(8)
质疑----讨论----释疑----------------------陈运林(10)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吕开友(13)
浅析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李永高(15)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胡学丽(21)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扬光才(24)
发挥学生主体    激活课堂气氛----------董   岚(26)
美的极致------残缺篇------------------------陈  勇(29)


  前   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充分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了系统深入地研究高中课堂创新教育,我们于二○○○年提出了《高中课堂创新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该课题于二○○○年七月被批准为内江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在三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的原则、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等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收在这本集子里的论文,就是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和对课堂创新教育的一些认识、体会和看法。论文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高中课堂创新教育进行了全面探索。收在这本集子里论文就是各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创新教育的做法和经验。因此,这本论文集也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高中课堂创新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二○○三年十一月

 
 
 
 
 
 
 
 
 
 
 
 
 
 
 
 
COPYRIGHT 2008 威远中学校版权所有 威远中学校8211联合设计制作
地址:四川省威远县严陵镇人民路99号 备案序号:蜀ICP备05013053号 邮政编码:642450
Email:scwyzx926@163.com 联系电话:办公室0832-8242926